特殊岗位上无怨无悔的坚守——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事迹材料
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组建52年来,作为一个女性医护人员占90%以上的团队,面对行为紊乱、情绪不稳,间或还会有攻击行为的男性占80%以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,在险象环生、鲜为人知的工作环境中,不畏艰险,乐于奉献;把科研创新、攻坚克难作为回馈社会的有效途径,把提升诊疗技术、促进患者康复作为崇尚荣誉的最好诠释,用天使般的情怀帮助患者走出精神的“沼泽”。近10年来,该科收治万余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,90%以上的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痊愈康复,回归社会。在“4.28”胶济铁路重特大交通事故和“5.12”汶川地震等全国瞻目的大型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中,精神科屡立新功,多人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表彰。该科先后获得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、“全国五一巾帼奖状”、“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”、“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”、“省级临床重点专科”、“全省卫生系统诚信先进单位”、“山东省青年文明号”、“山东省精神卫生工作岗位技能竞赛一等奖”、“2017感动淄博年度人物”等荣誉称号,并获得两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,该科医护人员还为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一、医者仁心,以女性关爱温暖患者
精神科是一个让女性医护人员望而却步的岗位,社会压力大,工作任务重,医患矛盾多,被称为女性禁区、爱情禁区。该科坚持以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为主线,以女性的温柔细腻关爱患者,从解决患者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,以全面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根本,以患者和人民群众满意为目的,系统开展了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,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,提高医疗技术水平。
精神病人都是思维扭曲、行为紊乱的特殊患者,病情变化无常,病人发病时力量巨大,既便是身强力壮的男性也难以阻挡。在这特殊的环境中,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的“女娃娃”,几乎都曾经不同程度受到过病人的打骂,精神病防治工作的职业风险,只有亲临其境的人才能充分体验,工作中随时可能会受到突然发病患者的袭击。2014年7月3日,正值小范和小李两位护士值班,看似平常的一个工作日,但危险却悄悄袭来。她们在给一位正值壮年,身材高大,体重200多斤患者服药时,病人大怒,猛然将水和药片泼到地上,并强行冲进治疗室。治疗室内有铁制输液架、扳手及刀剪等危险物品,一旦患者用这些东西伤害其他患者,后果不堪设想。小李顾不上多想,立即跟了进去,病人已抢先找到了螺丝刀和止血钳,威胁护士“交出病房钥匙”。而一旦病人拿到钥匙,病区里封闭式管理的精神病人就可能流向社会,有暴力倾向者就有可能给公众造成危险和伤害,极易导致突发事件发生。在相持过程中,病人划伤了小李的面部和颈部,多亏及时赶来的值班医生多人将病人阻止。事后,她受伤的部位被缝了5针。尽管受伤,但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发生,她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安慰。
有位住院病人突发胃出血,病情危急,需要转综合医院治疗,护士几次联系病人亲属始终未果,病人安危刻不容缓,医护人员自发捐款6000余元,使病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。还有一位60多岁的男性住院病人,住院已达20多年,后来他患上了严重的器质性疾病,在病人临终的日子里,医护人员像子女一样照料和关爱,轮班守护在病人身边,多名护士自己拿钱为病人买可口的饭菜和水果。在病人离世后,她们又像亲人一样,为其洗脸、净身,换衣服。“如果对职业重新选择,你还会选择做精神科医生吗?”该科107名女医护工作者经常面对这样的提问。“我们还是会选择做一名精神科医护人员,和病人在一起,因为精神病人需要我们。”
二、以人为本,用细节细致赢得尊重
多年来,为病人洗头、洗脚、剪指甲、清理个人卫生,为精神病人捐衣、捐袜、捐鞋,为出院没有穿戴的病人买衣买裤买鞋,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女护士们常常为病人买生日蛋糕,为病人过生日,体现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在普通医院看似平常的喂饭、剪指甲、理发等生活护理,在这里却极其艰难,有的病人患有“妄想症”,总怀疑别人加害于他,喂饭时担心饭里有“毒”,护士需要先吃一口做示范,甚至有的病人会猝不及防地把吃到嘴里的饭喷到护士脸上。指甲修剪不仅是护理规范,更关系到病人安全,因为指甲不及时修剪,会成为病人自伤或他伤的利器。每次为病人剪指甲,都是两名护士一组,一人负责安抚病人引导其配合。有的病人患病多年,在家得不到悉心照料,来院时指甲长达七八公分,坚硬无比,指甲刀都剪不动,护士用锯条才得以修剪。在这里,像剪指甲、理发等基本技能,已通过传帮带得以传承。
精神科住院病人多,医护人员少,加班是常有的事。有一次,上小夜班的刘护士,正换衣服准备下班,突然门诊来了一个躁狂症患者,在病区走廊直声叫喊,七八个人都拽不住,一看此景,刘护士赶忙换回工作服,帮着当班人员接诊,处理卫生,安抚病人,忙到凌晨才回家,刚走到楼门口就听到儿子坐在台阶上喊妈妈。看到儿子只穿了件背心蹲在漆黑的门口,睁着惊恐的眼睛望着她,刘护士泪流雨下。紧紧地将浑身已冻的冰凉的儿子搂在怀里,直到睡着,孩子的手都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,不愿松开,梦里还喃喃地说着“妈妈不要走……”。作为母亲,对儿女的爱和牵挂,为人父母者都有深切体会,但是当病人和家人同时站在面前,他们没有犹豫,毅然选择留在岗位上,站在病人身边。
三、解除心锁,让健康阳光普照心灵
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,精神病人无法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。家人因怕病人外出肇事伤人或走失,无奈把病人用铁笼囚禁或铁链束缚,病人不仅治疗无望,而且毫无人格尊严,长此以往还造成身体功能不可逆转的残障。2014年3月,精神科启动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“解锁行动”,让社会温暖的阳光普照到这个特殊角落。46岁的患者吴某是被“解锁”的第一人,他患精神分裂症多年,家人把他锁在床上十几年,吃喝拉撒全部就地解决。解锁时,铁链已深深嵌入手腕、脚腕,链锁生锈无法打开,最终用电锯切断铁链才得以解锁。当时病人散发着难闻的臭味,衣服上和嘴里都是大便,接入院后护士用了一袋洗衣粉,才帮他清理干净。由于被锁了十几年,患者双下肢运动肌群已呈废用性萎缩,双脚无法站立和行走。医护人员在实施治疗的同时,经常帮他按摩萎缩的肌肉,协助他进行下肢功能训练。如今病人已行动自如,可以自行打饭、服药、洗漱,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,精神症状明显好转。患者“解锁”前缺乏情感反应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见到前来探视的家里人有说有笑,已经看不出是一个正在接受治疗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。开展“解锁行动”为精神疾病患者打开了铁链枷锁,更为病人解除了精神心锁,使他们得到规范治疗,早日回归了社会。2017年6月20日,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一行调研淄博精神卫生工作时,对一家市级精神卫生中心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表示赞赏,对医院在精神心理障碍预防、治疗、康复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四、不懈追求,凭过硬本领成就事业
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工作、生活节奏的加快,精神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。多年来,该科以加快重点学科发展为主线,积极引进应用先进的治疗技术,在持续提升治愈好转率和提高病人预后生活质量上下功夫。
在全国首家引进森田、内观及正念疗法等先进的心理治疗技术,创新和改善治疗模式,主持开展的“改良式森田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”科研课题,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有独到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,经两年120例病人的研究对照证实,不仅能加快康复,改变病人不良认知,而且还有效地避免长期药物依赖及副作用,提升和完善了治疗康复效果。她们还把科技创新贯穿到日常工作中,在临床推广应用了“工娱体疗法”,变完全性封闭治疗为半开放、开放治疗,成立了工娱体疗室,设立了音乐、有氧运动、跳棋、十字锈等近20个康复项目,让病人腿、手、眼动起来,以活动促进康复。经过10余年、3000例病人工娱体康复实践证实,96%的病人孤独、被动、功能损害等症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,提升了病人的动手和协调能力,更加有利于病人顺利回归社会。近年来,她们多项科研课题获省市立项及科技进步奖,百余篇论文、数部著作发表和出版。
构筑社会化心理健康防线,积极致力于提升社会公众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。以医院创建的中国心理卫生网及心理援助热线为平台,免费为社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,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,每年为万余名求助者答疑解惑。还与淄博市总工会、信访局、法院联合成立三大心理顾问团,在探索心理治疗介入司法、信访等领域方面形成了“淄博模式”,并积累了经验。还与新闻媒体联手开办心理专栏,疏导情绪,化解矛盾,以自身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精神科这一特殊的医疗岗位,同样是与病魔搏斗的战场。这个几代人不懈努力的医护团队,多年胸怀大爱,薪火相传,爱一行,专一行,敬一行,使仁爱之光绽放在工作各个环节,为精神病人撑起一片慈爱的天空,使精神医学彰显出更加圣洁、慈善、仁爱的光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