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灵的风邪(二)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焦虑情绪如影随形。当这种情绪持续不退,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时,便可能发展为焦虑症。在西医多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控制的同时,源远流长的中医早已对这类情志疾病有着独到而系统的认识与治疗。
心里总是乱糟糟?可能是身体在“报警”!——中医教你安抚过度焦虑
你是不是经常这样?
· 没事心就慌,感觉像揣了只兔子,砰砰跳?
· 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,担心还没发生的事?
· 一点小事就烦躁,容易发脾气?
· 晚上睡不着,脑子里跟放电影一样停不下来?
如果这些感觉经常出现,让你觉得难受,那可能就是“焦虑”在作怪。在西医叫焦虑症,而咱们老祖宗的中医,早就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和方法,而且说得特别形象!
一、中医说:焦虑不是“想不开”,是身体“失调了”
中医不觉得焦虑纯粹是心理问题,它认为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内脏的功能是紧紧挂钩的。最主要关系到三个“部门”:心、肝、脾。
1. 心——公司的“总司令”
· 职责:管我们的精神、思维、睡眠。心这个“总司令”需要充足的气血来滋养,才能稳坐中军帐,指挥若定。
· 出问题时:如果气血不够,总司令就“慌了神”,你就会感到心慌、失眠、静不下心。所以中医说焦虑的核心是 “心神不宁”。
2. 肝——单位的“调度员”
· 职责:负责让全身的气血和情绪顺畅流动。就像交通警察,指挥交通。
· 出问题时:如果压力大、老生气,交警就罢工了,造成“交通堵塞”(肝气郁结)。人就会胸闷、爱叹气、烦躁。堵久了还能生出“火”来,变成“路怒症”(肝火旺),人就特别易怒。
3. 脾——后勤部的“厨师长”
· 职责:把吃进去的食物做成气血能量,输送给全身,尤其是“总司令”(心)。
· 出问题时:如果思虑过度,老是想东想西,最伤脾。厨师长累趴了,就做不出足够的气血饭食。总司令(心)和全体员工都吃不饱饭(气血不足),人就会没精神、乏力、更加爱胡思乱想。
简单总结:焦虑,常常是因为肝(调度员)堵了、脾(厨师长)累了,最后导致心(总司令)慌了,整个公司(身体)运作就乱套了。
二、看看你是哪种类型的焦虑?
了解一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,才能更好地调理:
· 爱生气型(肝气郁结):
· 感觉:情绪低落,总想大喘气(叹气),胸口或两肋有点胀痛,胃口不好。烦躁往往是有具体事惹的。
· 胡思乱想+没力气型(心脾两虚):
· 感觉:特别容易心慌、胆小,瞎想很多,睡不着还爱做梦,记性变差,脸黄黄的,总觉得累,不想吃饭。
· 烦躁+口干型(痰火扰心):
· 感觉:心里烦得不行,嘴巴发干发苦,头晕晕的,感觉恶心,舌苔又黄又腻。
· 上火+腰酸型(心肾不交):
· 感觉:心烦睡不着,手心脚心发热,耳朵嗡嗡响,记性差,腰酸腿软。
三、中医有哪些“法宝”可以帮你?
中医调理焦虑是全方位的,目标是把失调的“部门”重新理顺。
1. 喝中药(治本调理)
· 中医大夫会根据你的类型开方子。比如:
· 爱生气型→用逍遥散(听名字就很逍遥),帮你把堵住的“气”顺开。
· 胡思乱想型→用归脾汤,给累趴的“厨师长”(脾)加油,给“总司令”(心)补足气血。
· 切记! 一定要找专业医生看,不要自己乱抓药哦!
2. 扎针灸/按一按(快速放松)
· 这是效果很快的方法。扎针或者按摩一些特定穴位,能很快让身体放松下来,平静心神。
· 常用穴位:手腕内侧的神门穴(管安神)、脚背上的太冲穴(管消气)。自己平时多按按这几个地方,也有好处。
3. 改变生活(自己就能做)
· 吃的方面:少吃辣的、油炸的,少喝咖啡和浓茶。平时可以泡点玫瑰花喝(顺气),喝点小米粥(安神)。
· 动的方面:别老躺着瞎想,出去散散步。试试太极拳、八段锦这些慢运动,专门调和气血,放松心情。
· 心情方面:找点喜欢的事做,比如听听音乐、种种花,把注意力从烦心事上移开。
四、最重要的一句话
如果你的焦虑已经很严重,严重影响到吃饭、睡觉和工作,一定要先去看医生!(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)。
· 看精神心理科医生不丢人,他们能给你专业的诊断和建议。
· 中医和西医可以结合着来,效果可能更好。
· 如果已经在吃西药,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停掉,要和你的医生商量。
最后总结一下:中医觉得,焦虑是身体内部失调发出的信号。它不只是劝你“想开点”,而是通过吃药、针灸、让你吃对、动对的方式,从根上把“心”、“肝”、“脾”的关系理顺。身体内部和谐了,心神自然就安稳了,你也就没那么焦虑了。
- 上一篇:心灵的风邪
- 下一篇:没有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