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优秀成了负担,给压力悄悄“松绑”
梅梅站在镜子前,看着自己苍白的嘴唇和眼底的青黑,窗外孩子们的欢笑声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。27岁的她,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,也是家长眼中“最靠谱的班主任”,可她却感觉自己像一棵“蔫了的向日葵”,肩膀塌着、眼睛泛红、走路发飘,说话也透着一股藏不住的疲惫。“我带的班成绩常年第一,家长信任、领导认可,可只有我自己知道,这‘第一’背后压得我喘不过气。”梅梅苦笑着揉太阳穴。从上学期开始,每当课堂上有孩子小声说话,她心里就像点了炮仗,恨不得立刻吼出来。但她不断告诉自己“要温柔”“不能发脾气”,只能一次次把情绪强压下去。
结果呢?情绪没有消失,身体却先“起义”了。手心冒汗、太阳穴突突跳痛、心慌得像是揣了只兔子。晚上躺在床上,大脑却像开启了循环播放,一遍遍重映白天的课堂画面、家长群消息、成绩排名……好不容易熬到暑假,想好好补个觉,却翻来覆去到凌晨才勉强入睡,天没亮又醒了。以前爱逛街、追剧、见朋友,如今统统提不起劲来。眼看着开学一天天临近,梅梅的焦虑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:“万一我还是这样,耽误了孩子们怎么办?我这个班主任,是不是真的不行了?我很累,很不喜欢现在的这种状态。”
梅梅的经历并非个例,许多人在不同行业、不同岗位上,都可能陷入类似的困境。她的状态背后,其实藏着三个常见的心理“陷阱”,很多人都在无声无息中踩中:
首先,压力像一根越绷越紧的皮筋。不断要求自己“必须做到最好”“不能出错”,就像把发条越拧越紧。长期高压会耗尽心理能量,导致失眠、心慌、情绪不稳。这不是不够坚强,而是大脑在发出信号:“需要休息!”
其次,情绪越压抑,反扑越猛烈。强迫自己“不能有情绪”“必须保持耐心”,看似理性,实则如同堵住洪水,情绪总会寻找其他出口。那些没能表达出来的焦虑和烦躁,往往会通过身体发出抗议:头痛、失眠、持续疲惫,都是身体在提醒:“我真的撑不住了。”
最后,焦虑会开启“恶性循环”。越担心状态差,就越难放松;越睡不好,就越焦虑……尤其在假期中,“拼命想放松”反而变成新的压力源。睡眠像个叛逆的小孩,你越追,它越跑。
面对这些情况,可以尝试用四招悄悄“松绑”,帮自己找回稳定和轻松:
第一、给情绪开个“小窗”,别堵死。情绪不是敌人,无需强行压制。下次感到烦躁时,试试3分钟缓冲法:暂时离开当下环境,深呼吸几次,默默告诉自己:“我现在有些烦躁,这很正常。”承认情绪的存在,反而更容易恢复平静。也可以找信任的人简单倾诉,或写几句日记,“让情绪流动出来,身体会轻松很多。”
第二、别和睡眠“较劲”,要学会“懒”。越努力想睡,越容易失眠。不如做些“无用的小事”:睡前1小时关闭手机,听听白噪音、翻几页轻松的书,告诉大脑:“现在可以休息了”。如果躺下30分钟仍没睡着,不必硬躺。起来做些简单的事,有睡意再回床。
第三、为“优秀”降降温,接受70分就好。“永远完美”是不现实的自我要求。可以尝试:将目标从“必须第一”调整为“尽力就行”,例如:“保持中上水平就已很好”。每天问自己一句:“今天我是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?”遇到状况时,告诉自己:“这很正常,慢慢来。”
第四、设置日常“心理安全阀”。提前减压,比累垮后再补救更有效:每天留10分钟“专属时间”,喝茶、听歌、发呆,告诉自己:“这一刻我只属于自己”。学会借力与合作:和同事合理分工,适时向相关方坦诚自己的限度。每周花5分钟写“情绪笔记”:记录那些“最累的瞬间”,提前觉察情绪警报。
放松不是偷懒,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。很多时候,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坚持下去的勇气,更是适时松绑的智慧。
- 上一篇:心灵的风邪(二)
- 下一篇:心理学上的“冒充者综合征”怎样解读和调整?